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政策措施
以文化人 德润之江——“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系列综述·文化建设篇
发布时间:2018-07-03来源:浙江日报字号:[ ]

  3+8,这两个数字相加意味着什么?

  在浙江,这意味着“用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3”指“三个力”,即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8”指实施“八项工程”,即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浙江实施“八八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到全省各地对文化大省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2005年仲夏,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搭建起了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钱塘潮涌,江河奔腾。在这根指挥棒下,人文荟萃的浙江一路踏歌而行,十五年久久为功,唱出了一曲曲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文化之歌。推动浙江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再向文化浙江迈进。

  “文”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处处渗透在之江大地,与“人”相结合出“人文”优势,丰润滋养着浙江大地,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刷新浙江发展高度。

  一“点”统领

  以价值力量提振精气神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习近平2002年12月25日在省记协第七届理事会和省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世纪之交,浙江许多经济指标已走在全国前列,但也暴露出了不少“发展中的问题”。

  德以润心,文以化人,浙江找到了文化的力量来破解。

  2005年6月底,习近平率领浙江代表团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一年半后,一套140多万字的《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在杭州首发。

  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浙江这些年来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在浙江,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研讨会、学习班、读书班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不仅在全国首创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和定期为高校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还建立设区市和相关省直单位领导干部担任高校思政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组建省直部门领导干部高校思政教育讲师团。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倡导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提炼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12个字。2006年2月5日的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了他的理论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阐发了这12个字的精神价值和现实要求。

  继往开来,溯源初心。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总结凝炼的“红船精神”,也是浙江儿女心目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他发表在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至今激励着浙江儿女奋力续写新篇章。

  2017年6月,“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被写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6月19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闭幕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新一届省委常委会奔赴嘉兴南湖瞻仰红船,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重温红船精神,接受革命精神教育。

  拨亮精神灯塔,引领民族复兴。10多年来,我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不断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丰盈人民精神世界,提振人民精神力量。

  在长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浙江人的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道德新风尚不断涌现。

  “最美人物”“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成风尚,各行各业“最美浙江人”层出不穷,“最美现象”汇聚成“最美群像”遍地绽放,社会正气和正能量得到大力弘扬。

  中央党校教授李良栋评价说,浙江的“最美现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社会广大公众的接受和拥护。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还用推荐机制培育“最美”、激励机制褒奖“最美”、关爱机制关心“最美”;出台实施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若干规定,给予道德模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诸多礼遇,促进不断孕育“最美群像”的社会风尚;凝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今年1月,“最美浙江人”展示馆在杭州建成开放,立体呈现全省各地和各行各业“最美人物”的向善之美、诚信之美、奉献之美和担当之美。如今的浙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道德高地。

  一“横”贯穿:

  涵育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摘自习近平2006年5月30日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的总序

  浙江素有“人文渊薮”之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品质,都给习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研究剖析浙江的历史传统、人文优势和文化基因,并从中提炼出当代价值。他还亲自担任我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之一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2005年第一期工程实施以来,一批学术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内高水平奖项:《郁达夫全集》等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填补了中国宋画、元画整理汇编的历史空白,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等成果受到中央有关部门肯定……

  2017年3月,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在杭正式启动。在承接第一期成果的基础上,延续“今、古、人、文”的主题框架,通过突出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浙学”文化阐述三方面内容,继续讲好浙江故事。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十分重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有着持续、系统的思考,还付诸行动,身体力行。

  良渚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2003年7月,习近平赴良渚遗址调研,并亲自协调解决遗址保护中的实际问题。他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他的高瞻远瞩也被浙江后来的考古成果所证明。2007年,良渚发现古城遗址。2009年后,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考古学家还发现,大约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15年弦歌不断,15年薪火相传。

  浙江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始终贯穿着一条“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主线,同时贴近浙江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2008年浙江省委通过的《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中,“坚持弘扬中华文化”被单独列出。

  在2011年的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传统”一词出现了9次,“历史”一词出现4次。

  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文化浙江,要求“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在今年4月底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中,“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其中。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浙江人深刻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走进当下的生活,为今天的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才能有活力地传承。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在之江大地广泛开展的“我们的节日”“国学文化进社区”等各种主题实践,让现代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滋润心灵。浙江还在全国较早探索家风建设,以“好家风”为载体,带民风,扬社风,促政风。

  如今,浙江在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上均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在习近平重视、推动下取得的实践探索成果,并正继续沿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引,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植更加深厚的文化土壤。

  一“撇”一“捺”支撑: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

  繁荣文化事业、壮大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

  ——习近平2005年6月1日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立潮头,踏浪行。

  敢为人先的浙江人,从文化体制改革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

  2003年上半年,浙江和广东一起,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

  “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3年7月举行的浙江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这样阐述。

  一个月后,《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得到中央批复同意,浙江省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2005年,浙江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由省本级和杭州、宁波两市扩大到全省11个市。

  改革春风释放出的文化生产力,催生了浙江文化发展的“满园春色”。

  西湖山水间,有一抹隐约可见的“水墨”生长其中,这就是习近平在2003年农历马年的最后一天拍板建设的浙江美术馆。

  2005年,习近平亲自参加浙江美术馆奠基仪式,并按下开工按钮,这是当时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从2009年开馆至今,浙江美术馆已跻身全国重点美术馆。

  依傍转塘象山,俯瞰钱江潮涌。18公里外,另一个文化地标——浙江音乐学院在两年前也拔地而起,现在已成为怀揣着音乐梦想的莘莘学子争相报考的艺术殿堂。

  15年来,浙江就这样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力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一流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环境。

  在广袤农村,浙江创造性开发了新兴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农村文化礼堂。

  自2013年起,连续6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为了将城市社区真正打造成居民走得进、坐得住的“大家园”,浙江自2015年起又开始试点建设城市社区文化家园。

  目前,浙江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近8000个、城市文化公园294个、社区文化家园192个、企业文化俱乐部163个,依托不断建设的农村文化礼堂和社区文化家园,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初步建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浙江文化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还突出群众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的自主权和主体性,创造性地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就像种庄稼一样,让文化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2004年9月10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杭州开幕,习近平特别邀请一位九旬老人和一个五岁孩子敲响开场铜锣,诠释“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

  “七艺节”之后,浙江省利用“七艺节”剧目和场馆推出了丰富的演出活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新的运行机制下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

  以改革为突破口,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坚持“做强国有、扶优民营”,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壮大市场主体,浙江文艺进一步激发动力、焕发活力。

  这一厢,浙江不断加大每年“送文化”的力度,突出群众对节目的选择权和主体性,形成了“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的模式,输血造血并重,在“送下乡”中添加了“请上台”,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那一厢,浙产文艺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包容并蓄,雅俗共赏,“金杯”和“口碑”两不误。

  如今,全国影视产业“北有北京,南有浙江”的格局正在形成。浙江每年出产60到70部电影,约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每年出产60到70部3000多集的电视剧,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浙江目前有2100家影视制作机构,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99%以上是民营企业,36家文化上市公司的数量也位列全国省区第一。此外,浙江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类影视基地30多家。就规模和体量来说,浙江已成为响当当的中国影视产业副中心。

  开放的政策、灵活的体制、充裕的民资等都是成就浙江影视产业的优良环境条件,浙江影视产业已形成从研发到发行播映等完整的链条,仅一部浙产剧《鸡毛飞上天》就斩获“白玉兰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诸多荣誉。

  风生水起,革新激荡。影视产业等浙江文化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浙江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一路高歌猛进,与文化事业联动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作为高科技和文化联姻产物的高新文化产业,已成为浙江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引擎”,“互联网+”的融合也在推动各领域文化产业跨越式成长。

  文化领域的“中国第一股”纷纷花落浙江:宋城集团,中国演艺第一股;华谊兄弟,中国电影第一股;华策影视,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已然成为文化产业的领军者。全省星罗棋布的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区等也纷纷蓄积出强大的动能。

  沿着“八八战略”的指引,一条酝酿中的文化产业“财富带”依水蜿蜒,将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高地——浙江正在构筑的之江文化产业带,以钱塘江杭州段为轴线,以6个沿江分布的主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影视、艺创设计、动漫游戏等四大产业,打造11个特色文化团组。

  这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还来自于“文艺浙军”为浙江文艺繁荣发展提供的人才支撑。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曾提出打造“文艺浙军”的想法,希冀全省文艺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争做引领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15年来,浙江践行这份嘱托,分层分类推进“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和文化名家造就计划,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引进麦家等10多位大家落户浙江,聘请莫言等26位大家担任文艺顾问,开设30多位名家工作室;积极实施青年戏剧表演人才“新松计划”、青年作家“新荷计划”、青年视觉艺术人才“新峰计划”、青年影视人才“新光计划”等青年人才系列工程;成立省市县三级网络作家协会,首个中国网络作家村落户杭州;组建成立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为数万名“横漂”提供服务……浙江文化群星闪耀。

  后记

  “不日新者必日退”。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

  新时代,新荣光。以今天的奋斗成就明天的光荣,这是对“八八战略”15载春秋最好的诠释,也是对改革开放40年峥嵘岁月最好的致敬。

  不负梦想不负时代,浙江文化劈波斩浪再出发!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纠错】 【我要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